第27任校長 湊 長博

恭喜完成京都大學各學部的學士課程,順利於今天迎接畢業典禮的2,824名同學。我謹代表嘉賓井村裕夫前校長、尾池和夫前校長、山極壽一前任校長、列席的理事,相關部門主管等京都大學全體教職人員及在校生表達由衷祝賀。此外,在今天畢業之前,一直以來支持並鼓勵諸位的家人和親友們想必也欣喜萬份。我謹代表全體畢業生表達衷心的感謝和祝賀。京都大學在2022年(令和4年)迎接創校125週年。京都帝國大學自1900年(明治33年)歡送首屆畢業生以來的125 年裡,包括諸位在內的本校畢業生人數已達22萬8767名。
回顧過去,當多數的諸位以新生身份就讀京都大學的2021年4 月(令和3年)時,正值新冠疫情流行中,大學生活起步於重重制約之下。雖說自2023年(令和5年)新冠病毒歸類到第5類傳染病後,疫情有一定程度消退,但我認為整整3年以上的外出自律等行動限制,多少已影響到國民的生活方式。其一就是透過網際網路的社群媒體進行資訊交換的急劇擴展。諸位與教職員和同伴間的日常溝通中,除了面對面的對話和討論,透過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群網路服務)的交流可能已佔大多部分。在大學授課中使用線上課程也相當普及,乃至新聞則除了報紙和電視等大眾媒體以外,透過網際網路平臺等多元數位資訊,取得世界各地的政治和社會事件或訊息也是輕而易舉。不論在美國或是烏克蘭,攸關國家政策的重大政治決策,直接由政治領導的個人SNS發布已是今日常態。我國在透過社群媒體的訊息傳播也對各類選舉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20世紀時,曾大肆渲染透過網際網路迅速又廣泛的資訊傳達,將使世界各地的衆多人們直接互相聯繫,邁向擺脫偏見和歧視的去中心化社會,換句話說,可能發展成更安全、更透明、並且更民主的「技術烏托邦」社會。然而,反觀世界現況,實現這性善論的期待似乎無法太過樂觀。例如,因為SNS急遽普及而有幾處課題備受指摘,其中之一便是有關SNS訊息的真假與否。2018年於美國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第359期上,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們發表了一篇引人關注的論文,題為「網路上的真實與虛假新聞之擴散」(Soroush Vosoughi, Deb Roy, Siman Aral(2018)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Science, Vol. 359.Issue 6380, pp.1146-1151.)。他們調查了從2006年到2017年的11年裡,在Twitter社群網路(現在的X)上由300萬人發推450 萬次的12萬6000篇新聞,內容涵蓋了自然災害、科學和政治經濟等各種新聞。經由複數可靠的第三方機構進行事實核查,歸類出明顯判定為假新聞,並分析這些新聞的散播狀況。結果令人震驚的是,發現這些假新聞被轉發的可能性比真實新聞高出70%,散播速度高於真實新聞6倍,而且散播得更遠又更廣泛深入。雖說對假新聞有此偏差的原因尚不清楚,但至少大部分散播行為並非是電腦機器人(自動程式),而是由人類行為所造成。假新聞散播速度比真實新聞更快的論述,原本就早在網際網路發明前,自電報技術普及的19世紀以來就反覆出現。恰巧今年正逢日本於1925年開播無線電廣播的100週年。假新聞的擴散問題不只是科學技術的研究主題,也是歷史學和政治學等人文社會學術領域必須解決的課題。
無論如何,藉此研究汲取的教訓即為來自社群媒體的資訊,當我們在吸取消化前應該「仔細查核」。為此需要的就是「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這意味著,當我們判斷或決定事物時,不應該囫圇吞棗被賦予的論說,而是自我驗證自己的思維過程。分析所需的數據是否備齊,判斷前提是否正確,過程是否合乎邏輯,是否參雜了喜惡等情緒或舊習等偏見都必須自我審慎驗證。雖說這些步驟看起來甚為繁瑣,關鍵是養成這種思維過程的習慣,可以避免下意識地武斷做出決定。當然在此所指的「批判性」並非譴責攻擊或反駁他人的意思。為此,在媒體素養教育中,批判性思維有時也被翻譯成「審視性思考」。無論如何,即使是深思熟慮後的判斷,也要有承認「但是,自己尚存有錯誤的可能性」的寬容精神。
社群媒體涉及的另一個問題是濫用所謂「cliché」的陳腔濫調或老套詞句,使人們之間交流的語詞和言論可能會越來越貧乏。耶魯大學教授兼歷史學家提摩希·史奈德 (Timothy Snyder)在著作《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慶應義塾大學出版社,2017 年)中指出,這些陳腔濫調或老套詞句的反覆,令人想起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於1949年的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中示警的監控社會。在這部當時的近未來小說中,獨裁領導人不只從電視螢幕上監控人們的隱私,還實施名為「New Speak」的新話法。新話的基本原理是透過徹底精簡語詞和減少語彙數量,進而縮小和簡化國民的思考範圍。例如「自由」這一詞只能用來敘述「這隻狗免於虱子的拘束」的意思,不容許用於知識自由或政治自由的意思。一旦語詞消失了,它們所意謂的概念最終也會消失,語彙的減少和概念的匱乏將導致言論和思考的衰退,進一步貼近全面性的監控社會。
我們應該如何防止當今社會面臨的言論和思考的衰退呢?史奈德教授指出關鍵在閱讀書籍。前面我提及應該「仔細查核」所獲取的資訊後再消化它,然而「仔細查核」是需要大量精力和時間的作業,我們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到。但是,總該有時間閱讀經由值得信賴的專家耗時精心調查的文章。另外,如果你想用豐沛詞彙書寫挹注情感的文章,我認為最短捷徑就是閱讀有實力的作家耗費精力書寫的文章。從內容和格式來看,這種閱讀與生成式AI 由大數據產生的文章在本質上即有不同。諸位或許已經不記得了,我在4年前的入學典禮上,曾引用芥川獎作家中村文則先生的「人在閱讀時是最賞心悅目的」這句話,因而建議諸位不論是文學作品乃至科學論文,記得閱讀熟習編寫嚴謹的好文章。今後請銘記養成使用自己的語詞表達自我想法的習慣,而不是使用常見的陳腔濫調或老套詞句。
現在,您即將出發前往現實世界或學術研究的世界。美國稱大學畢業典禮為Commencement而盛大慶祝。 Commencement 的原意是「起始」、「開始」的語詞,之所以用此詞來形容大學畢業典禮,正是它代表了「人生開始」的儀式。諸位在新的社會中應該將會體驗到邂逅完全異於學生時代的各種人士。無論是研究還是工作,都將有需要建立起非虛擬的真實人際關係。史奈德教授針對網際網路時代的訓練之一,提出:「看著對方的眼睛,然後和對方閒聊(small talk)。」的有趣建言。看對方眼睛意味著你認知到對方就在那裡,也代表對方是無法迴避的存在。電腦不會回望你,但人類卻往往無法忽視對方的凝視。閒聊則是沒有特定議題或利害關係的會話。諸位在今後終究會有必要與自己意見和觀點相左的人,正面對峙議論的時候。即使在那種情況下,正視對方,與之眼神交流,先從閒聊開始也是個好開頭。在新冠疫情期間的封閉狀態下,人與人之間的直接面對面交流極度受限,諸位是否曾感到有些重要的東西彷彿在流失的漠然不安。我們是透過共享空間和時間,無意識地運用所有感官認知臨場的各種資訊,並匯總這些感受來互相交流。我認為正是在這種身體感官的實境中,才能觸發對他人的Empathy(同理心)和理解。
未來在諸位眼前的漫長旅程,並不見得是一條視野開闊的康莊大道。值此邁向新旅程之際,就如贈與歷年的畢業生一樣,我想將加拿大小說家露西·莫德·蒙哥馬利(Lucy Maud Montgomery)發表於100多年前的《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一書中,藉由主角安妮・雪麗所說的話送給大家。
“I love bended roads. You never know what may be around the next bend in the roads”
「我最喜歡有轉角的道路。你不知道在下一個轉角後,將會是什麼風景,遇上什麼人,有什麼事在等著你,真是讓人忐忑興奮。」
我想諸位未來的漫長人生中也會出現許多「轉角」。不一定要抄近路或走捷徑,也不必害怕繞道或走遠路。無論諸位今後邁入社會實務還是深耕研究之路,我衷心期待諸位皆能身懷健全的批判精神和細心感受他人的同理心,以及自由開朗的樂觀態度,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士而展翅高飛,並以此為我的賀詞。
今天再次恭喜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