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學年度研究所入學典禮 致辭(2023年4月7日)

In other languages

第27任校長 湊 長博

湊総長

    今天,恭喜進入京都大學研究所攻讀碩士課程的2,271名同學、專業學位課程的338名同學、博士課程的872名同學,我與列席的理事、相關部門主管以及京都大學全體教職員誠摯歡迎大家,並對一直以來支持著你們的家人與相關人士表達衷心祝賀。

今日,諸位踏出了新的一步,即將正式在各個學術領域展開研究。京都大學有18個研究所、30幾個附設研究單位及研究中心,提供同學們研究所課程所需的學習與研究場域。碩士課程要求在大學所培養的基礎知識上,學會進階的知識及技術,同時培養作為研究者所需的各種成規與技巧。博士課程則以撰寫學位論文為主,依照研究者的成規,以各種形式收集並分析資料,進行與已發表研究比較討論等實務導向研究。此外,3個卓越研究所學程也都已經上路,供希望挑戰解決當代社會綜合性課題的同學們,進行跨個別學術領域藩籬,即所謂整合領域的實務型研究。

    研究本是出於個人的好奇心以及對未知的探究心,這是毋需多言的。不過,我認為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學術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地球社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如此直接且巨大。因此,各位不管願不願意,都得思維今後的研究活動可能對社會帶來何種意義,也是不爭的事實。同學們一直以來想必經常聽到「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這兩個相對的語詞。據說兩者的劃分最早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當時指導美國科學政策的總統科學顧問凡納爾・布希(Vannevar Bush),在寫給哈利·S·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的報告書,《科學:永無止境的知識疆界》(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中首次提到。他在報告書中闡述,應將科學分為專注於研究(research)的基礎科學,與應用於產品開發(development)的科學,表示大學是專注於基礎研究的機構,應該挹注政府資金,而不應對從事應用研究的企業投入政府資金。也就是說,這是從應該將公共研究費用拿來支持何種科學研究的觀點所衍伸出的概念。這個概念也強烈反映在冷戰時期美國的科學技術政策中,人們認為20世紀後半葉美國在質與量上帶動全球科學與技術發展,就是因為大學,尤其是以研究所為主的基礎研究獲得到強大財政支援的緣故。

   確實,在現代科學的黎明期,所謂的基礎研究與相關應用研究之間經常存在巨大鴻溝,各自的研究立場與方向似乎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俗諺說「需要為發明之母」,不過,演化生物學家賈德·戴蒙(J. Diamond)博士在他的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闡述,從歷史來看,「發明為需要之母」才是準確。例如,尼古拉斯·奧圖(Nikolaus August Otto)發明的引擎原理「奧圖循環」(Otto Cycle),是在發明後過了30年的1890年代,才真正普遍應用在汽車上。因為需要而生出的新發現、新發明反而是少數,很多都是在科學上先發現或發明有突破性的想法和原理,才開始新的研究,思考可以怎麼應用,怎麼生出有利社會的價值。我認為最近蔚為話題的量子電腦也是如此。

    30幾年前,東西方冷戰結束的1989年,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出版了一份名為《美國民眾所需的科學智能》(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的報告,謳歌技術一方面仰賴科學,一方面對科學有所貢獻。但我認為,在科學與技術難分難解地大大進步的現代,這類將科學與技術,或基礎與應用單純一分為二的論點並不切實際。基於純粹的興趣與探究心所獲得的研究成果,自然地在社會應用面上有著劃時代的發展,現在來看都是很理所當然的,而從一些以應用為目的所進行的研究開發中意外地生出科學新發現也絕不稀奇。在現代,沒有技術的進化不可能帶來科學的突破,相反的,基礎研究不突破,也不可能有新技術的進步。科學與技術已經融為一體如車子的兩輪。因此,用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這類傳統分法來分類今後各位所做的研究,我認為不見得有意義。

    反而,現在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大學所從事的學術、科學研究能夠以怎樣的形式貢獻社會。貢獻的方式隨著學術、科學領域的不同,一定是極為多樣的。而且,有些問題是現在立刻需要被解決,有些則是在未來一定會被需要。哈佛大學的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教授在他的著作《成功的反思》(The Tyranny of Merit)中引用了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為承認而鬥爭」理論,也就是說「勞動市場是爭取承認的鬥爭,勞動市場是有效滿足需求(消費)的系統,更是承認的系統,此系統不僅透過收入獎勵勞動,更公開承認各人的勞動是對共同利益(Common good)的貢獻」,指出「我們作為人類最感充實的就是為共同利益做出貢獻,並因該貢獻獲得同胞,也就是市民的好評及承認的時候」。在現代,如果將學術與研究也視為勞動的一種樣貌,那麼上述應該也能套用在研究者身上。

    現代社會如字面上的意思,正面臨地球規模困難且相當緊急的各種問題。全球氣候變遷、極端自然災害、伴隨開發的大規模環境破壞、新型傳染病與全球大流行、窮困與貧富差距的加深等,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快速全球化而表面化。科學哲學家傑羅姆·拉威茲(Jerome Ravetz)曾經指出,「有些領域雖可以科學方式質疑,卻仍無法以科學方式解答」,並將僅靠奠基於明確因果論的個別科學,也就是常態科學難以解決的領域稱之為後常態科學(Post-normal science)領域,並稱能夠予以因應的科學為「安全、健康、環境與倫理的科學(The sciences of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 plus ethics)」。今後同學們將在如此困難的時代中,從事學術與科學的研究活動。我認為同學們在感興趣與關注的各種學術領域踏上尖端研究之路時,腦中有著對時代狀況的認知也是很重要的。

    話雖如此,我要再次重申,個人的研究原點原本就是以好奇心與探究未知之心為動機的,因此原本是很開心的。研究的過程本身絕不輕鬆,反而可能有著很多的煩惱與辛苦,但是費盡自己的意志力及智慧解決每個當下的課題並且做到時的喜悅是無與倫比的。我本身在研究的世界浸淫了40多年,充分地享受了研究的樂趣。我由衷希望大家今後也能夠在京都大學各個領域的研究所盡情享受研究生活的每一天,在你們的研究生活中找到,每個人最終都能對共同利益(Common good)有所貢獻,並獲得「同胞市民」認同、承認的道路。以此作爲我的賀詞。

    再次恭喜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