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今天自京都大學畢業的2,777位同學,我與全體教職員由衷地祝福諸位的畢業。同時,要感謝各位同學的家人以及相關人士直到畢業典禮的今天,所給予我們的諸多大力支持。京都大學自1900年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以來,120年的歷史中,包括諸位在內,京都大學的畢業生累計已達214,388名。
諸位入學以來,度過了怎樣的學生生活呢?今天,請務必憶起這幾年在京都大學度過的每一天。在嚴苛的升學考試中勝出而入學的諸位,對京都大學抱持著怎樣的期待與夢想呢?在直到今天,迎接畢業典禮的幾年內,是否已經實現?或者,當初的夢想已經大幅改變了呢?而諸位即將踏上的道路,又與當初的夢想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今後日本將以Society 5.0(以人為中心的超智慧社會)為目標邁進,到時ICT(資通訊技術)將遍布各處,事物將透過網路連結(IoT,物聯網)。大量的資訊經AI分析,高效生活將唾手可得。不需要像從前整合天然資源與產品,透過共享整合資訊資源,也就是知識,解決各種社會課題,創生新價值的「知識密集型社會」即將到來。經濟與人的活動也將變得更為活躍,分散與循環將成為推動社會以及產業的力量。在這樣的未來社會中,除了多樣性及創造性,還需要奠基於全球倫理觀的自我決策力以及調節能力。
在今後的社會,可以預見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融合將愈來愈明顯。或許人類的思維會與機器的演算融合,超越作為生物的基礎,人類與機器、現實世界與虛擬實境之間的界線會漸漸消失。事實上,在距今整整100年前已經有人設想過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robot」一詞最早出現在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Capek)於1920年發表的劇本《R.U.R.―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中,是從捷克語robota這個意為「苦力」的詞衍生創造的新詞。這齣戲從RUR公司機器人工廠的總經理辦公室展開,房間牆上貼有多張海報,條列著「最廉價的勞動力―羅素姆機器人」、「新產品―熱帶用機器人,只要150元」、「任何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機器人」等宣傳標語。這家公司成功製造出外觀跟人一模一樣的機器人,總經理哈利·多明夢想著將人們從勞動中解放,相信利用機器人提高產能、降低所有的價格,就能夠實現該夢想。但是,機器人將勞動效率提高到更勝人類之後,便不再為人類工作了。不久,機器人們開始說,「不如機器人能幹的人類,看起來就像寄生蟲一樣」。公司幹部們發現,將勞動從人們的生活中拿掉的結果是,創造出了一個「該死的樂園」。因為人類的命運已經變成不因工作衰老、不因孩子衰老、不因貧困衰老,而是像不會結果的花一般凋零。雖然他們發現非生產性正是人類僅存的機會,並希望人們回到操心與勞動中去,但是機器人已經發起暴動要控制人類了。作者恰佩克寫道,「如果想要成為人類,就必須要控制並殺死人類」。確實,按照人類的樣子製造出來的機器人們選擇了極具人類特色的道路。結果人類瀕臨滅絕,而不知道如何製造自己的機器人也註定在不久後滅亡。恰佩克讓最後僅存的一人,建築師阿爾奎斯特說了這段話,「我們所製作、建造的東西毫無用處,然而生命不會滅亡,只是我們滅絕了而已。」我覺得這句話完全可以套用在現代。在此次內閣府公開招募的Moonshot(登月)型研究開發制度(這是仿照美國太空總署(NASA)成功載人登月的阿波羅計畫所命名)中,六項目標中有兩項與機器人相關,兩項都是期待在2050年,也就是30年後達成的目標。一項是要開發結合虛擬化身與機器人,由多人遠端遙控,執行大規模複雜任務的技術。另外一項就是要開發能夠與人和諧共處,具備與人類相同或更高能力,一起生活共同成長的AI機器人。人類的夢想百年未變,科學家們正準備開發讓夢想實現的技術。不同之處應該在於,100年前還是科幻小說的夢想,如今已被當作可實現的目標開始規劃著。
而且,隨著AI的開發,許多工作已經開始被取代,並逐漸萌生出與過去以勞動為中心的社會不同的價值觀。因此,除了科學技術外,必須就人類與社會做深入思考的認知正在普及開來。在本次針對1995年所制訂之「科學技術基本法」的修訂作業中,也討論到要將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革新創造等措辭加入其中。我認為,正是現在,在進行技術開發的同時,必須要清楚知道「人性,以及人類所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麼」。
去年過世的梅原猛教授從很早以前便竭力鼓吹哲學復興、創造源自日本的哲學的必要性。他在1968年出版的《研究哲學之心》中講述,「哲學就是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而且不是思考過去的哲學學說及概念,而是思考人類應該如何在當今世界中生存下去的一門學問」。他並發出警告說,「對於迄今為止一直約束人類生活的既定思想的信念即將崩潰」。對於「什麼是人類」這個問題,歐洲哲學家會回答,「擁有理性的動物」。然而,奠基在理性思想的歐洲文明作為力量的文明、治理的文明,一直在地球上不斷進行著大量殺戮。接受這種文明在戰爭之路上猛進的日本也不例外。這讓我聯想到剛剛恰佩克的那句話,「如果想要成為人類,就必須要控制並殺死人類」。梅原教授指出,「靈魂不死」的思想因為蘇格拉底和笛卡爾而普及,在永生已成為人類前提的現在,必須重新復興死亡哲學。人類是與其他生命息息相關的存在,我們必須要恢復對這種關係的認知,不是用頭腦,而是以情感作為新的原理,重新理解人類的存在。那才是和平的哲學,也就是說,將人類的首要義務定位為和平,從那裡重新理解人類的哲學,才是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歐洲的哲學家們雖然就認知與存在、價值與欲望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刻思辨,但卻未對和平問題進行過那麼深刻的思考。日本哲學必須讓東方深厚的生命智慧與歐洲哲學所傳授的清晰邏輯對話,自己得出對於當代危機的答案。
京都大學之所以非常認同這種必要性,也是因為西田幾多郎與和辻哲郎等人從二次大戰前就一直開始創造著獨特的哲學。此外,在3年前獲文部科學省指定為指定國立大學法人,我們就決定要在日本學術界扮演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領頭羊角色,因此,在跨學術領域融合教育研究推動中心設置了擔負「傳播人文與社會科學之未來」此一重點課題的機構。其目標是,將全球化與多極化發展的全球情勢納入視野,擺脫西方壟斷局面,重新建構綜合理解人類、社會、環境、自然,作為新型俯瞰知識的人文知識與社會知識。我們已經在歐洲與亞洲舉辦多場跨學術領域的研究會與研討會,主導相關議題的討論。最重要的是,讓今日畢業的諸位也知道這些動向,請務必參與討論不分領域與行業,加深有關人類及社會的思考。
在今後的社會裡,需要前所未有的人類觀與自然觀。不完全倚賴尖端科技,蒐集過往被認為過時的觀點,重新檢視未來,也會變得很重要吧。我們正愈來愈需要溫故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如今,資訊技術及溝通技術快速發展,人們已經可以隨時隨地輕易獲取既有知識,大量的影像透過資訊設備免費播放,書本不再是獲得知識的獨一無二的手段。但是,引領社會的創新不僅需要科學技術,更少不了人文學、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識與正確的人類觀,必須要藉由綜合學術研究的累積予以重新檢視。我認為現在正是打開所謂「京都學派」,即京都大學引以為傲之深奧思想水脈的時候。
當代的問題應該是,支持「未來肯定比現在更好」這個希望的資本主義發展法則,或者「經濟成長至上」這個理念已經開始崩解。在我還是京都大學學生的1970年代初期,日本還處在高度成長時代,總覺得前途光明無限。萬國博覽會在大阪舉行,可以真實感受到科技正不斷地開拓新的可能性。但是,不久之後便發現公害問題以及地球暖化等,整個地球環境正加速惡化。之後人們呼籲「永續發展」,有多項旨在防止地球惡化的國際公約生效。地球的資源有限,人類社會也有其物理性的限制,已成為共同理念。日本產業界也開始根據巴黎協定所規定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提出企業倫理與策略。未來社會所不可缺少的是,全球性地全面理解物種多樣性與人類社會的思考方法。
今天畢業的諸位,想必也都像已經自京都大學畢業的許多學長姐們一樣,都經歷過自由豁達的討論,那些討論與學友們,會在今後諸位所要生活的世界,成為諸位極珍貴的財產吧。京都大學有著尊崇創造精神的傳統,開拓前無古人的未知境地,正是京都大學引以為傲的挑戰精神。今天畢業的諸位,很多都具備了各種出色能力,早已大展長才。今後一定有更多機會展現、運用在京都大學磨練的能力。但是,請不要忘記,要傾聽與參考各種不同的意見,而且要參考兩個人以上的意見,對於所面臨的課題,最終要自己做出判斷勇往直前。這種時候,在京都大學培養的「以對話為根基的自由學風」一定會派上用場。
京都大學一直將「地球社會的和諧共存」視為自己的挑戰。但是,現代社會的和諧崩解,擁有不同想法的人的共存受到威脅也是事實。諸位也將在今後的人生遭遇到此難題吧,那時,請發揮京都大學自由討論的精神,果敢地迎向各自的課題。諸位今後就是京都大學的OB、OG,諸位的所作所為,都會受到世人矚目,也會成為在校生們的指標。諸位將就此各奔前程,但是,未來一定會再交會。我真切盼望,那時,等待大家的是無愧為京都大學畢業生的再次邂逅。
再次祝賀大家。
2020年3月24日
京都大學校長
山極 壽一